中国114招生网
您的位置:中国招生网首页 >> 报考指南 >> 详细信息

专业选择中的自我认知

2013/7/19 9:18:00 114招生网北京站 【 】  

   志愿填报中,考生是未来接受四年大学专业培养和将到某些行业从事各种工作的主体。每名考生都有不同的特质、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兴趣点,每个专业也有不同的培养方式、主干课程和就业方向……只有将两者联系起来,才是最佳的选择。

  自我认知与专业选择
  在接受考生、家长咨询的时候,他们的问题看似直达目的,“我考了600分,报哪个专业比较好?”。然而这种问题却是“无效”的,因为其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如果说有答案,也只能是说根据过往经验(至少以往几年)这个分数能考上哪所学校的哪个专业。在专业选择时,考生和家长无外乎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首选目标院校,根据自己的分数去“卡”该校最低录取分数线,分数能上哪所学校就报哪个,专业选择放在第二位;一种是专业选择放在第一位,根据高校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去选,哪些是重点学科下覆盖的专业、哪些是学校的特色专业就报哪个。与前一种方式比,后一种方式需要对目标高校和目标专业做较为深入了解。因教育背景和程度的限制,家长基本上帮不上忙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的情形也不在少数,这些考生当然也主要采取上述两种方式,但他们了解高校和专业的途径要单一一些,最多的可能还是来自高中老师和学兄学姐的心口相传,尽管网络已无处不在;也有考生干脆不做任何功课,凭“名称”去选,哪个专业名字看起来高级,就选哪个,当然这种情形现在越来越少了。
  目前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对目标高校和目标专业的了解比以往更深入,但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仅把专业了解清楚了还不够。俗话说: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专业选择中也是一样,仅认识了专业,只能算是知彼,对自我了解和认知的“知己”同样重要。但从实际来看,高中的培养方式与大学专业的培养差异较大,而且目前也缺乏行之有效的判断标准,中国式独生子女的独特家庭教育方式——家长包办一切、孩子只管学习考试使考生很难对自己进行准确认知定位和客观分析,不知兴趣和特长在哪儿。而统一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实也确实逼迫考生必须埋首苦读,多考几分以便有更多更大选择。
  对于高校而言,因为开设时间长短不同、学科实力强弱、师资力量高下、研究领域差异,当然有所谓的“好专业”和“差专业”,比如众所周知中科大的理科和哈工大的工科专业,实力都为社会所公认。对于考生来说,其实没有所谓的“好专业”和“差专业”,只有适合与否的专业。适合考生的专业,对于该考生而言肯定是“好专业”;不适合考生的专业,即使其研究领域很宽广、实力强、社会认可度高,对于该考生而言则是不利于自己未来发展的“差专业”。
  所以,专业选择时,首先要弄懂专业内涵,了解不同专业在不同大学中培养方向、培养模式、专业实力等的差异后(事实上相同专业在不同大学的对比可能更有效),再结合考生个体,通过对自身的性格特点、对哪一领域感兴趣、突出的能力优势在哪些方面、自己的成绩层次等来进行分析,最终做出判断和选择。没有明确自我认知、不顾自身特点选择专业往往会导致进校后才发现所选专业不但与自己所想有差别,还可能完全不适合自己特点,甚至发现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中,有许多都是自己的薄弱环节,学起来头痛不已。
  目前许多高校开放了进校后转专业的政策。学校允许转专业本意是一方面为了在录取时,让部分进档考生避免因过分限制专业而失去被大学录取的机会而设置的,是学校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是从国情出发,考虑到前面已经提到的“孩子只管学习考试很难对自己进行准确认知定位,不知兴趣和特长在哪”的现象较为普遍,给确有某方面特长或确实不适合学习录取专业的孩子重新选择的机会,体现了高校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但有一些考生、家长会持以“反正进校后都可以转专业,那么随便选一个专业就是了”的观点而不重视在专业选择中立足认知自我。事实上,虽然转专业可以让考生进校后换专业,但其并非一点门槛都没有。常见的比如成绩要在自己所读专业中排名靠前,如果考生对所选的专业不感兴趣或者没有能力去完成相关课程,怎么可能取得较高的成绩而获得转专业的资格呢?比如要想成功转专业还要获得转入学院组织的测试和面试,在兼顾本专业学习时,还要对转入专业的课程、知识进行准备,学生是否一定有成功转入的机会呢?如果考生可以在志愿填报时,就通过对自我的认识和结合未来的规划来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专业,何必去走“转专业”这一弯路呢?
  找到真正的“兴趣点”
  相信看了前面的分析,考生和家长认识到专业选择中,有必要对自我进行认识。因此,在对自我的兴趣、特长进行认识时,考生需注意:
  其一,这里指的兴趣应该是经过长期沉淀下来、有意愿在未来继续深入了解、研究的方面,且对兴趣对应的职业、行业有一定的了解,而不是一时兴起。比如有的考生会这样认为,“我喜欢打游戏,所以我喜欢计算机”“我喜欢养小动物,所以我适合动物医学”……但他却不了解打游戏只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操作,与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内容相差较大。所以,最好要多比较、多了解,通过自己或旁人的眼光作基础判断。比如自己的性格是温和的,还是暴躁的;是果断的,还是优柔寡断的。自己哪些科目学习得比较得心应手,对新知识点领悟得快,哪些科目学起来要费力一些,总是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弄懂某些知识点。自己喜欢做什么,是喜欢与人打交道,还是喜欢与物打交道;是动手能力更强,还是更喜欢思考。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借鉴一些专业的分析,根据心理学家霍兰德提出的职业兴趣理论和当下一些权威部门的研究结果所划分的兴趣特长类型去判断,不同类型适合的专业有所不同,比如喜欢使用工具的考生可选择工科类专业或医科类专业;喜欢与人打交道的考生可选择公共关系学、市场营销、旅游管理、新闻学等经济管理文学类专业。
  其二,兴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每年我们都会接触到这样一些考生,其录取的专业不是其最感兴趣的专业志愿或者是被调剂的,刚刚进校后就会咨询转专业的事项。待可以转专业时,有绝大部分又决定不转了。原来,通过大学学习,考生发现原本以为不感兴趣的专业,其实学起来挺有意思的,而且就业情况也不错,就不转了。其实,大学招生专业如此之多,不仅专业之间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个专业也可能在不同的高校而拥有不同的培养方向。在了解不透彻的基础上就判断自己是否感兴趣并不合理。所以我建议考生特别是成绩高出一本线较多的考生,不要过分限定专业选择范围而不服从专业调剂,因为良好的大学氛围往往会带给你更多的体验和收获。
  其三,以兴趣定位,还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专业的设立与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紧密相关,当某一新兴行业出现后,与之相关的专业也会逐渐开设;当某一些行业人才趋于饱合后,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就会慢慢减少。
  客观看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考生和家长对专业、职业的关系越来越注重,也就是对就业前景的关注,使得一个新的概念——职业生涯规划进入了大家的视野。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就是通过对自己的全面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职业选择的过程。简单来说,也就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事业。
  在对未来总体规划时,考生可从毕业后是想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去定位。如果是想继续深造,在专业选择时既可以直接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也可以选感兴趣专业所倚重的基础学科专业。比如一名考生想就读经济金融类专业,除在该专业类下专业中进行选择外,也可以选择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因为经济金融类专业的学科基础是数学,而且继续深造对数学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如果是想直接就业,就要选择一些注重实用性、实践性的专业,以便在毕业时掌握从事该职业的能力而顺利进行就业。
  但在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来选择专业时,一定要分清专业、职业、行业之间的关系。当下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按照专业岗位招聘,原则上都要求专业对口。从这个角度讲,专业是进入职业、行业的起点,非对口专业进入相应职位的机会较少,因此部分考生和家长认为学习某专业,以后只能在某行业从事某种职业,或者要想在某行业就业,就必须学习与之相关的专业。这两种理解都不完全正确,因为专业、职业、行业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专业是针对高等教育培养而设置的,职业是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划分而成的,行业则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的详细划分。一个行业涉及到多种职业,一个行业也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一份职业也可能由不同专业人才去担任。当然,专业对口,进入某行业的机会要大一些,但也不是绝对的。首先,一个行业所需要的人才有多种,比如专业类人才、管理类人才、财经类人才,那么不是本行业对应的专业,也就有机会进入该行业。其次,从就业看,专业与职业不对口的情况也较为普遍。
  细心的考生和家长在了解专业时会发现,有些专业就业领域广,许多行业都需要该专业的相关人才,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毕业生可以从事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工作,也可到政府、企事业从事行政、文秘相关的工作,还可以到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从事文稿、策划工作等。像这种就业领域宽的专业一般将其称之为“就业万金油专业”,指的就是其多行业的适用性。也有些专业是专门为某些行业培养的,其就业面窄,但专业性更强一些。比如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该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航天专业技术研究、设计型专门人才,主要就业方向也是航空航天及兵器等领域从事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飞行力学与控制等研究设计工作。就业时针对性就很强。
  可以说,提前对自己未来进行规划是可行的,但对待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舶来品”,考生和家长更要理性和客观。其一,当下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试验阶段,特别是对高中生还没有太多真正有意义的结果反馈。因此切记不可完全依赖其作决定。其二,职业生涯规划如同一个计划,并不是制定好后就不再变化,随着考生对自己、对社会发展认识的深入,还要因时而变。
院校推荐
欢迎考生家长进入院校推荐查询咨询各类院校,为考生准确填报院校录取志愿作准备
>>更多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招商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站点留言 | 行业网联盟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114招生网 –北京招生考试信息网,北京高考政策,北京高校推荐,北京自考成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 技术支持:中国网库[ 46.875]